这竟是“文明升起的地方”!
9月3日19时36分
西辽河干流水头
与通辽城区既有水面相衔接
实现总办窝堡枢纽以下71公里河道有水
![]() |
通辽市
原称哲里木盟
是内蒙古自治区辖地级市
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
内蒙古推进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
以及东北与华北的交汇中心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辽市地处西辽河冲积平原
西辽河起点始于通辽市
91.24%干流流经通辽市
而境内的教来河、新开河、乌力吉木仁河
都在通辽市的科左中旗
汇入西辽河干流
因此
在地理位置上
通辽市处于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
同时
西辽河对于当地的农业灌溉、工业生产
以及居民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但西辽河被称为通辽“母亲河”
并不仅仅因为地理条件和水资源禀赋
更重要的是
能够佐证西辽河流域文明起源的遗址遗存
大多是在通辽被发现
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2018年5月28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
“距今5800年前后,
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
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
据此
西辽河文明与
黄河文明、长江文明
并称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
西辽河文明这个概念正式提出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
辽西地区的考古发现把
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年
这里可谓是“文明太阳升起的地方”
而通辽市作为西辽河流域的核心区域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存
大多都在通辽被发现
例如
在通辽市的开鲁县、科左后旗、
科左中旗发现兴隆洼遗址11处
2010年
哈民聚落遗址
在通辽市科左中旗西辽河
与支流新开河之间的平原上被发现
![]() |
陶猪,哈民遗址典型出土文物,是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目前发现的唯一珍品,是哈民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
2006年至2008年
考古研究所对通辽市
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遗址进行挖掘时
出土了大量文物
为探讨小河沿文化以及西辽河流域
周围的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重要线索
交融下的创新
西辽河地区
因为位于中原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文化、
东北渔猎文化三大文化板块的结合部
自古以来
就是沟通东西南北的“大驿站”
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
众多北方民族在此繁衍生息
它们的兴起与衰落几乎都与
西辽河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作为西辽河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
科尔沁文化更是被誉为
“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
早在8000多年前
西辽河流域就已出现以有肩石锄为代表
伴以大量夹砂陶器的地域性兴隆洼文化
当时代演进到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时
东至辽河,北迄西拉沐沦河
南达燕山南麓,西到张家口附近的辽阔地区
先民们就创造出具有一定规模和
独特的东山嘴祭坛、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群
![]() |
红山玉龙
值得一提的是
在牛河梁遗址中
已体现出天圆地方的思想
唯玉是葬的习俗贯穿红山文化时期
三星他拉玉龙、胡头沟猪龙的发现
使华夏民族龙的图腾史推溯到五千年前
![]() |
查海遗址石堆龙
西辽河流域所发现的众多文明因素
打破了固有的文明框架
将西辽河流域与中华文明起源紧密相连
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
兼收并蓄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
西辽河干流水头行进至通辽市
给上千年的历史故地
又染上一抹新绿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