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粮食从哪儿来?
今天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将今年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
“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 |
水是农业的命脉
粮食的生产离不开水
为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开展现代化灌区建设
完善“旱能灌、涝能排”的工程体系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
目前
全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
形成了相对完善的
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
为农作物丰产丰收
提供了有力水利支撑和保障
灌区是什么?
灌区可以看作是
一个半人工的生态系统
通常是在一处或几处水源取水
具备完整的输水、配水、
灌水和排水工程系统
能按农作物的需求并考虑
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
提供灌溉排水服务的区域
按照设计灌溉面积
30万亩及以上为大型灌区
1万至30万亩以下为中型灌区
1万亩以下为小型灌区
我国还有几处历史悠久
灌区控制灌溉面积均超过
1000万亩的特大型灌区
为当地带来了显著变化
天府之源——都江堰灌区
![]() |
都江堰鱼嘴分水堤 图片源自中共都江堰市委宣传部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之上,岷江水自雪山深谷中奔腾而来,经都江堰分流进入广袤平原,润泽天府沃土。作为都江堰灌区渠首所在地,都江堰市因水而兴,因堰而名,是全世界为数不多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三遗之城”。
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达2.86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到1133.2万亩,相当于1000万个足球场的大小,规模居全国首位。都江堰灌区现在已具有地跨三江、引蓄结合、配套完善的特大型水利工程体系。灌区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全部水渠长度共46261公里,覆盖四川省的7市40个县(市、区),服务2800多万人口,为四川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人间天河”——淠史杭灌区
![]() |
航拍淠史杭灌区 图片源自新华社
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全国最大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三个毗邻灌区工程的总称,横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有效灌溉面积1060万亩,是以防洪、灌溉、城乡供水为主,兼有水力发电、生态补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综合功能的特大型水利工程。
淠史杭灌区被誉为江淮大地的“丰收之源”“发展之源”和“幸福之源”,素有“人间天河”美誉。1958年8月19日,工程正式开工,66年来,淠史杭灌区把荒岗连绵的江淮丘陵地区变成了年产超百亿斤的大粮仓,区域内千万人口喝上清洁的水,昔日干旱贫瘠之地变成了流水潺潺的岭上江南。
开创“一首制”——河套灌区
![]() |
河套灌区总干渠第一分水枢纽鸟瞰 图片源自中国水利报
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50余公里,总面积119万公顷。引黄灌溉面积1100多万亩,已形成完整的七级灌排体系。2019年,河套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958年至1961年,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兴建完成,230千米的输水总干渠开挖通水,从此结束了河套灌区无坝多口自流引水的历史,“一首制”梦想成真。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河套灌区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改造三大历史跨越。多年来,灌区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是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和番茄出口基地。
为“粮安天下”,水利做了什么?
长期以来
水利部门持续完善灌排体系
有效增加灌溉面积
如截至9月25日
2024年我国就开工建设了
江西峡江灌区、湖南梅山灌区、
河南故县水库灌区等大型灌区工程
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或改善灌溉面积
近300万亩
同时
大力推动农业节水灌溉
让有限的水资源浇灌更多的农田
![]() |
图片采用节水灌溉的向日葵长势良好 图片源自中国水利报
比如
都江堰灌区先后投资29亿元
推进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持续完善和提升灌区水网输配水能力
累计新增(恢复)灌面86.1万亩
改善灌面282.3万亩
农业灌水周期由30天缩短为20天
年增节水能力5.34亿立方米
淠史杭灌区持续开展
水利设施提升改造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和灌溉水利用率
提高到0.57和0.525
新增年节水能力3.62亿立方米
2023年秋浇
河套灌区采取变深浇为浅浇、
隔年秋浇等措施压减用水量
实际耗水量8.8亿立方米
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秋浇耗水最少的一次
![]() |
图片采用节水灌溉的向日葵长势良好 图片源自中国水利报
经过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
我国耕地灌溉面积
较十年前增加了8700多万亩
相当于8个都江堰灌区
总体灌溉面积达到10.55亿亩
年节水能力比十年前提高约300亿立方米
在这些灌溉面积上生产了
我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为“粮安天下”
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