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水资源保护在行动 内蒙古积极推进水权转让工作 为沿黄地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水资源保护在行动 内蒙古积极推进水权转让工作 为沿黄地区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黄河流域内水资源匮乏,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89亿立方米,其中黄河分水58.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含分水)仅900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盘活存量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积极探索新路径,自2003年起开启了黄河流域的水权转让之路。

    从盟市内水权转换起步,内蒙古利用10年时间陆续在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5个盟市进行盟市内水权转换试点建设。截至目前,已圆满完成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的转让水量3.23亿立方米的配置利用工作,为158个工业项目解决了用水问题。

    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后,2013年,内蒙古水权转让工作进入第二阶段。盟市间水权转让一期试点工作在河套灌区的沈乌灌域全面展开。

    通过开展灌区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历时3年圆满完成一期试点规划节水2.35亿立方米、实际转让水指标1.2亿立方米的目标。

    随着水权转让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2016年开始,内蒙古不断引入市场要素进入水权市场,水权交易之路成功迈向第三阶段——向市场化水权交易过渡。

    内蒙古依托成立的省级、盟市级和旗县区级水权交易平台,积极开展盟市间水权转让交易。闲置水指标交易、再生水水权交易和灌溉用水户水权短期交易等多种水权交易模式,有效促进水权逐渐向高效率、高效益行业和企业流转。

    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内蒙古在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用水企业出资、挖掘灌区节水潜力、统筹区域配置、进行跨盟市转让”的水权转让创新模式,实现了从“盟市内水权转换—盟市间水权转让—市场化水权交易”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解决北方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水权试点,内蒙古共转让黄河水量4.43亿立方米,解决了沿黄盟市260多个工业项目的用水指标问题,为超4000亿元工业增加值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为灌区筹措了近60亿元社会资金用于节水工程建设,使灌域渠系、建筑物及田间得到全面配套改造,显著提高灌溉效率。6个出让水权的灌区,年实际用水量较以前减少7.73亿立方米,用水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此外,在优先返还的9000万立方米黄河生态水量中,配置3000万立方米用于区域湖泊和湿地生态补水,有效促进了流域水生态保护。

    如今,内蒙古已启动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二期工程建设,工程建成后可节水1.44亿立方米、转让1.2亿立方米水指标,对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节水之路任重道远,内蒙古将继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加快用水权初始分配,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用水权制度体系,让用水权改革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的作用全面发挥。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10-16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