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全线过流背后的“密码钥匙”
水脉觉醒,草原生命之河的淬炼重生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最近,一条令内蒙古人倍感振奋的消息向四面八方传递——西辽河全线过流了!早在3月中旬,西辽河来水的消息就传遍了互联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通水进展,老百姓们自发记录着这一历史性时刻。
自2020年起,内蒙古水利厅连续5年开展西辽河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5年来,西辽河干流过水长度分别达到32公里、86公里、92公里和135.15公里,“有水”河段逐年延长。2024年,在断流26年后,干流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城区。
2025年4月10日10时,西辽河干流水头到达教来河口,顺利与下游有水河道“会师”,断流27年之久的西辽河干流首次实现全线过流。
这条肩负着文明传承与粮食供给双重责任的河流,不仅沉淀了红山文化的深厚根基,也滋养了黄金玉米带的广阔良田。西辽河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一同被誉为中华文明的三大源泉。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兴隆洼遗址中,发掘出了中国迄今最早的玉器和类龙纹陶器;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更是被看作华夏龙图腾的直接起源。放眼今日,西辽河流域滋润着北纬黄金种植带的每一个角落,同时维系着北疆粮食生产的命脉。因此,振兴西辽河不仅是恢复文明印记的关键,也是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战略支撑。
西辽河复苏背后的技术密码
复苏西辽河,调水工作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那么如何调水、何时调,这就不得不提大河的“把脉人”——内蒙古水文人。
谈起西辽河水量调度工作,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技术人员朱钦博这样说,水量调度对内蒙古水文人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使命,我们也是在实践中学习,在过程中积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对这5年调度工作的不断复盘,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了各测站过流的规律,摸清了西辽河的“脾气”,才为这次调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调水之精,重在“运筹帷幄”。内蒙古水文人将一条条数据,一期期日报、周报,综合编织成动态作战图,使每一组数字都成为调水决策的“眼睛”,助力西辽河调水。在春调号角吹响前,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组织人员编制《内蒙古自治区西辽河2025-2026年度水资源调度计划》《2025年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春季水量调度预案》;同步印发《内蒙古自治区2025年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春季水量调度水文监测方案》。自3月6日起,每日午后五时,准时与自治区水利厅“相聚”,以会商会为“枢纽”,用精准测报和科学分析支撑起调度指令的“指挥棒”。水文人用昼夜不息的监测编织起安全网,以分毫不差的预测校准着水流前行轨迹,那些关于来水预测的精准研判和对于调令建议的专业分析,如同精密齿轮嵌入决策系统,让每一次水流的腾挪都饱含智慧的分量。调度前期,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运用先进的水文模型和数据分析技术,对西辽河流域水库可调度水量、河道槽蓄水量、区间支流融冰量等各项可参与调度水量进行科学计算,并通过二维水动力模型预测分析水头行进位置,无形的水流在数字世界中提前完成了一场虚拟旅行。截至目前,已累计编制报送西辽河水量调度日报近800期、周报70余期。
西辽河复苏背后的数据密码
当草原的料峭春风吹过河面,内蒙古水文人在绵延829多公里的战线上拉开破冰之战。面对春汛“全线过流”的攻坚目标,自治区水文水资源中心全面动员,积极构建起动态监测战线,强化31处基本水文站和1处专用水文站数据测报,增设14处临时监测断面;组织赤峰、通辽分中心成立5支应急监测队伍,负责西辽河流域水文监测,组织呼伦贝尔等4个分中心成立应急支援监测队,随时驰援西辽河水文监测现场。日常监测从早8点至晚8点,每2小时测报一次,夜间延长至4小时;遇到特殊情况,伴随着流量的加大,测验频次也需要同步跟上,昼夜保持2小时频次。
河面上追捕朝霞,河面上迎接暮色,在草原腹地中穿梭,也在疾风骤雨暴雪中独行。西辽河的粼粼波光里,内蒙古水文人低头丈量着晨昏的刻度,用沉淀的数据累积成为推动历史指针转动的一环,见证着母亲河的复苏,也践行着水文人“把脉江河”的使命担当。
心怀“国之大者”河湖焕彩启新篇
习近平总书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的殷切嘱托,在西辽河调水工作中化作最生动的实践笃行。这条曾因断流而沉寂多年的“北方母亲河”,正以水润万物的姿态重新定义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它不仅是落实国家水安全战略的生态坐标,更是内蒙古水文人将“国之大者”融入江河治理的生动缩影。
回顾这个花开华夏的春季,当通辽城区的老人们听见久违的流水声,当孩童沿着复流的河道细数新萌的蒲苇,当牧民在过流的河道边虔诚的祈祷,西辽河的复苏早已超越水利工程的范畴,国家“江河战略”的宏大叙事在百姓的笑纹里、孩童的惊叹中,沉淀为触手可及的民生幸福,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最生动实践。
西辽河干流全线过流,或许只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小步,却是西辽河流域生态复苏的一大步。
随着调水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西辽河上“鱼翔浅底,沙鸥翔集”的亮丽风景定会再次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近在眼前!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