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技成果
  • 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技术
  • 黄河流域鄂尔多斯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分析评价

    黄河流域鄂尔多斯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分析评价

    项目名称:黄河流域鄂尔多斯十大孔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分析评价

    项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水利科技重大专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

    执行时间:2017年~2020

    负责人:陈正新

    参加人:常学礼、张晓华、刘殿君、宋日升、武志强、马连彬、刘军、丁玉龙、柴志福、王玲玲、武海霞、张云飞、王弋、韩琐垠、奇晓霞、闫双荣、高琦等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是判定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标尺。十大孔兑是黄河内蒙古河段南岸直接入黄的10条山洪沟,处于黄河中上游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严重,是造成内蒙古河段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国家及地方政府从1986年陆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及2000年以后的全域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措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蓄水减沙效果明显。与规模治理前相比,治理工程为黄河减沙量及持续减沙效益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开展本项研究,以1985年为基准年,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评价对象,治理前作对照,利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测技术,通过野外调查与核查、实测与监测数据验证,率定土壤侵蚀模型各参数值,对区域不同地貌类型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分布变化与驱动力进行研究,计算不同地貌类型区、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强度值。通过实测法与研究成果相对法,计算各项治理措施拦泥拦沙量,确定水土保持单项治理工程减沙指标与措施贡献率,建立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评价指标。依托现有水文及雨量站、气象站、典型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站系列观测资料,建立适合研究流域的水蚀风蚀产沙模型、孔兑河道输沙模型,计算综合减沙量,通过实测值验证,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量、坡面治理措施与沟道治理措施减沙贡献率,为各级决策部门掌握区域土壤侵蚀现状与治理成效,水土流失治理方案,以及实施拦沙换水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本项目涉及研究内容及学科比较多,研究范围广、难度大,联合了国内优势科研团队,包括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鲁东大学、地方水利及水文部门等7家单位参加,进行联合研究,解决风蚀水蚀模型、坡面产沙与河道水沙动力模型参数率定、验证的关键性技术,以及由水文测站的孔兑推导相似孔兑的难题。项目目标:评估区域30多年综合治理的减沙量及措施贡献率;给出不同类型区不同时段土壤侵蚀类型、强度变化趋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水土保持坡面与沟道单项治理工程减沙指标,土壤侵蚀植被盖度临界值;编制地方标准2培养学术骨干2-3名,研究生5-8名;发表论文7篇以上。






    十大孔兑区域图

    项目开题会议

     光谱仪调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植被盖度调查  

     风沙区取土






    丘陵区人工模拟实验1

    丘陵区人工模拟实验2

    丘陵区人工模拟实验3

    风洞实验

    集沙仪测风沙区不同方向风沙量






    合同沟径流观测站

    典型孔兑河床河岸泥沙组成取样

    无人机测植被盖度

    GNSSRTK测谷坊泥沙淤积量 

    全站仪核查淤地坝泥淤积


    2022-07-29

    快速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