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普宣传
  • 知识园地
  • 李冰遗存泽后世,蜀水文化永传续

    李冰遗存泽后世,蜀水文化永传续


    距都江堰约60公里的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镇章山山麓坐落着一座纪念性园林——李冰陵,这座园林的背后记录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相传李冰在都江堰竣工后,晚年时来到了今天什邡市境内的石亭江(古洛水),主持修建了朱李火堰。时至今日,这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仍在造福什邡、绵竹两地。

    据水利史学专家介绍,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地区水系密布,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交织环绕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水患挑战。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解决了岷江流域内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问题,而中北部的水患主要由沱江水系造成,其最大的变数就是古洛水。

    洛水不治,蜀郡难安。矢志根治成都平原水患的李冰移师什邡,观山势、查水脉,集众力开凿了导通洛水的古瀑口,在高景关下,设平渠蓄、聚江水,正是朱李火堰。自此,岷江、沱江两大水系从桀骜不驯的“祸水”变成了造福成都平原的幸福之水。

    年迈的李冰在此工程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最终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安葬在了可以望见洛水的章山之上,也就是现在的李冰陵。

    斗转星移,时移世迁。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沱江污染逐年加重,成为制约沱江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沱江治理,迫在眉睫。

    据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治理沱江,四川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面深化实化河湖长制工作,全省6288名党政领导担任沱江流域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各地各级河长先后巡河巡湖114.6万余次,查找整改河湖问题9.3万余个,做到河湖治理网格管理、全域覆盖。如今,沱江流域6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流域城市也实现了从“受困于水”到“因水而兴”的巨大转变。沱江之变可谓是四川治水的一个缩影,更是四川强化上游意识、守护文明担当的印证。

    随着李冰陵被列为德阳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什邡市党员教育“微阵地”、都江堰灌区一体化水情教育基地,什邡境内李冰治水古迹和历史遗存,正成为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蜀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24-09-12

    快速导航